直播app

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直播app - 民政资讯 - 民政无小事

山歌唤醒“她力量”

2025-08-05 16:16:00 来源:中国社会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暮色中,广东省清远市三江镇社工站东和村服务点办公室传来阵阵悠扬的山歌声,29位身着红布衫的妇女正在排演新编客家山歌《我们都是一家人》,歌声惊飞了枝头的麻雀,也让这个寂静的粤北小山村充满了活力。这支成员平均年龄55岁的山歌队,不仅是东和村首个留守妇女志愿服务队伍,更是社工赋能留守妇女的鲜活体现。

  “哼着歌干活”中的“她力量”

  秋日的阳光斜照在青石板路上,社工叩响了潘大姐家的大门。门缝里飘出若有若无的山歌调子,清亮里带着几分幽咽。

  “潘大姐,我是三江镇社工站社工。”社工提高了嗓门,终于听见门闩滑动的声音。开门的妇女五十出头,鬓角已掺了银丝。她告诉社工,自己的丈夫、女儿、女婿常年在外务工,女儿育有两娃,自己留守在家负责照顾外孙女和料理家务。

  社工了解到,东和村有妇女500多人,像潘大姐这样的留守妇女约有150人,年龄在30—59岁之间,大多是小学、初中学历,没有城市务工经历。她们承担着照料家庭的重任,社交半径局限在灶台与田埂之间。

  经过一连几天的入户探访,社工发现,留守妇女们任劳任怨、勤劳善良,全力维系着家庭的完整和正常运转,却也面临自我认同低、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和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

  客家人素有唱山歌解心忧的传统。妇女们告诉社工:“我们都会唱山歌,哼着歌干活,减轻了疲惫,日子都舒畅了许多。”看到留守妇女们也希望被认可,希望为村庄贡献更多价值,组建客家山歌队的想法在社工头脑中悄然发芽。

  在客家山歌韵律中重拾烟火气

  时值清远市第四届社会公益创新大赛正在征集项目,根据前期调研情况,社工策划了“一鸣惊人:农村留守妇女用山歌唱出心声”项目。

  社工邀请留守妇女组建客家山歌队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有29名妇女报名参加,客家山歌队初具雏形。清远市社会创新专项资金给予了支持。

  第一次集合时,二十几个妇女挤在破旧的大圆桌边,你推我搡地笑成一团。社工为大家介绍“双百社工”的职责,解读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的相关政策,与妇女们一同探讨客家山歌队的目标和定位……

  茶余饭后,社工通过组织开展山歌交流会、山歌学习小组团建和县域内外出交流等,提升客家山歌队的组织能力和凝聚力……

  随着客家山歌队的逐步成熟,留守妇女们在社工的带领下参加春节公益文艺演出、重阳节敬老爱老公益文艺演出、线上公益演出等社区活动,引得老年人驻足、儿童模仿、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

  至此,留守妇女们大放异彩,客家山歌也成了跨越年龄和区域的纽带,让现代社区在传统韵律中重拾烟火气与凝聚力。

  让“她力量”成为乡村治理新引擎

  随着客家山歌队影响力的扩大,三江镇社工站为进一步挖掘留守妇女潜能和拓宽社会支持网络,组织开展了“了不起的妇女”家庭欢聚会和“我们眼中的妈妈”母亲节活动等,共同拍摄、剪辑和观看客家山歌纪录片,肯定留守妇女一路辛勤的付出,也赞扬她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

  为了更充分发挥文化赋能的“她力量”,三江镇社工站联合29名客家山歌队骨干成立“上东塘娱乐志愿服务团队”,在排练山歌之余,把暖心的志愿服务带给村民。

  开展“社工+志愿者”入户探访行动、教老年人用手机跨越“数字鸿沟”、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让山村换新颜、协助化解邻里小纠纷共筑和谐家园等,妇女志愿者们走出小家,带动更多留守妇女和村民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了“社工专业引领+妇女在地实践”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目前,这支志愿服务队已经壮大至151人。

  暮色中的东和村,蓝衣社工与红衣志愿者们又背起探访包走向炊烟升起处。山歌未起,门已轻开,那些曾被歌声唤醒的妇女,正用温暖叩开更多紧闭的心扉。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直播app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