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2023年年底,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慈善法的决定。新修改的慈善法共十三章125条,弥补了应急慈善、社区慈善、个人求助网络平台等多个法律规制的空白,细化了慈善组织、慈善信托、公开募捐、信息公开、法律责任的规制,为慈善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法治与政策环境。
目前,新修改的慈善法已正式施行一年。一年来,在法治护航下,慈善事业发展成效如何?对慈善组织开展活动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报邀请多位慈善组织负责人,分享他们一年来的实践与思考,致力于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唤醒善意、构筑信任,滋养我们共同的慈善生态。同时,邀请专家学者观察、剖析慈善事业一年来的发展成效,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
主持人:本报记者 赵晓明
访谈嘉宾:
孙 达 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 黄庆委 支付宝公益平台运营负责人
周朝博 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王志云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新修改的慈善法施行一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孙达:一年来,慈善事业在完善社会保障、优化社会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的作用愈发凸显。慈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日臻完善,慈善捐赠与志愿服务快速发展,慈善组织数量与规模显著扩大,慈善生态系统日渐完善,慈善文化日益深入人心。
周朝博:一年来,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内慈善事业更加法治化、规范化、社会化。在我看来,主要呈现出几个显著变化。
慈善作用更加凸显,应急慈善机制响应更加迅捷。新修改的慈善法增设“应急慈善”专章,系统规范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慈善活动。我们基金会发起设立首期400万元的浙江希望工程应急救援基金,联合爱心企业、专业救援队等搭建紧急救援合作网络。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我们迅速响应,筹集款物233.7万元,将取暖器、军大衣等物资送到受灾较重的乡镇,向受灾地区青少年发放生活补助,展现了参与救援救灾的速度和能力。
公开募捐规范化程度不断提升,互联网公益生态持续优化。新修改的慈善法进一步明确了公开募捐备案制、网络募捐平台责任边界等,推动互联网公益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一年来,慈善组织的募捐备案内容更加翔实、流程更为严谨,慈善公信力显著增强。
慈善氛围日益浓厚,个人求助更规范。新修改的慈善法加强了对个人求助平台的监管,既保护了爱心,又不透支信任,推动公众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参与慈善。
王志云:我认为,一年来,慈善行业整体可以概括为“回归初心、夯实基石”。在新修改的慈善法引领下,众多慈善组织坚守本心,探寻发展之路。大家清晰地认识到,“推动社会信任、传递社会善意”是慈善行业的责任,慈善组织规范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共识。
新修改的慈善法施行后,对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带来哪些影响?为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贵单位作出了哪些努力?
黄庆委:新修改的慈善法明晰了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定位、权责边界,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规范要求。作为联结各方的枢纽,支付宝公益平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优化平台准入与运营规则。
一年来,支付宝公益平台项目筛选机制持续优化,整体运行良好。通过科学设定评估维度、评审委员会公开公正评审,筛选出高质量项目,获得了合作慈善组织的广泛认可,提升了平台公益项目库的整体质量。
根据新修改的慈善法对应急慈善的要求,蚂蚁集团进一步完善救灾备灾响应体系,支付宝公益平台“救灾备灾”板块进一步升级,专注于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资源募集与公众倡导。该板块不仅涵盖灾后的救援项目,也探索布局应急物资储备、灾害救援队伍能力建设及意外保障等方面。
周朝博:新修改的慈善法的施行对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项目管理、合作合规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主要从三方面落实:
强化依法行善,健全内控机制。我们进一步修订完善了基金会内部管理制度,开发运行浙江省希望工程资助管理系统,加强公益项目全链条规范管理。
推动数字化治理,提高透明度。我们通过数据共享,联动政府部门,自动筛查浙江省内低保、低保边缘家庭的青少年信息,实现“数据找人、救助上门”;依托区块链技术,实施“向阳花少儿助医”项目,使救助资金签收链路实时可查;加强与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的合作,近几年依托网络众筹2.66亿元,动员2.81亿余人次参与捐赠。
加强联合劝募管理,规范合作行为。我们实施“公益伙伴计划”,常态化联动全省各级团组织及100余家优秀青年社会组织,通过培训赋能、资源对接、联合筹款、公益激励等方式支持伙伴机构成长。
王志云:一年来,新修改的慈善法以法治力量重塑慈善生态,为行业注入规范发展新动能。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落实党建引领要求,实现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将党支部书记纳入理事会治理结构中,把党的领导贯穿慈善项目全流程,确保公益方向不偏航。
针对合作募捐相关规定,我们重构合作流程,公募前通过“资质审核+能力评估”筛选合作伙伴,开展合规培训,引入第三方审计跟踪资金流向,牢牢守住公信力底线。
在慈善信托方面,我们成功落地首单慈善信托,通过双受托人模式,实现资金透明化运作与可持续增值。
在应急慈善方面,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地震后,我们48小时内完成募捐备案,及时公布款物接收情况,将数百万元善款精准送达灾区,既快速响应又规范透明。
孙达:一年来,新修改的慈善法对慈善组织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推动了规范化建设。慈善组织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与自我监督,严守公益初心和非营利性底线。二是有力提高了慈善的透明度与公信力。慈善组织及时回应捐赠人、受益人等的询问,公开慈善信息,打造诚信透明、廉洁高效的阳光慈善环境。三是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少慈善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组建了专门的应急管理团队。
作为成立最早的以“慈善”命名的全国性慈善组织,中华慈善总会建立了遍布全国的慈善救助网络,成为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例如,在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地震发生后,中华慈善总会紧急驰援;面对北京暴雨灾害,中华慈善总会第一时间捐赠500万元支持灾害救援。
下一步,贵单位将如何贯彻落实新修改的慈善法,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黄庆委:我们将持续推动内部治理优化,配合项目准入及反馈机制,优化项目上线合规性审查,建立高效的风险防控制度;创新精品项目,协同推动支付宝公益平台乡村振兴、环境保护、应急救灾、疾病救助等相关板块的优化。
继续发挥技术优势,赋能公益慈善。例如,积极探索AI在公益慈善中的应用,浙江图书馆和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志愿者共同完成的“文澜重光”小程序已正式发布,公众打开支付宝就可以听AI数字人全方位导览讲解文澜阁。
从开通线上公益筹款通道到探索“蚂蚁森林”“积分捐”“碰一下做公益”等公益方式,我们将持续链接各方的优势,不断拓展公益场景,支持公众和爱心商家一起通过有趣、便捷、多元的方式参与慈善。
周朝博:我们将紧紧围绕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 播种新希望”的目标任务,从四方面发力:一是坚持政治引领,持续开展“红色根脉”守护者培育、“希望工程益堂课”等项目,引导广大青少年在参与公益中树立正确价值观。二是深化数字赋能,推动实现对困难青少年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动态管理,切实传递社会温暖。三是拓展服务领域,围绕青少年在教育、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实施“希望工程陪伴行动”。四是加强行业协同,持续深耕“公益伙伴计划”,强化与优秀青年社会组织的协同合作,推动青年社会组织提升服务能力。
孙达:我是一名慈善人,也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始终关注慈善事业的实践与发展。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推进新时代慈善公益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今年全国两会又提交了《关于切实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主导作用的提案》,两份提案均获年度重点提案。
一年多来,结合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现场督办调研、慰问捐赠等活动,我们走访调研了全国许多地方,了解了困难群众的真实感受,与各地慈善工作者深入交流,夯实了做好工作的基本功。目前,总会正深化慈善领域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积极做好问题整治、制度完善等工作,推动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王志云:下一步,我们将聚焦能力建设,破解公益发展瓶颈,让数字化转型与组织愿景深度融合,筑牢全民向善的生态根基。一是强化全流程数据治理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善款募集、使用的全链路可追溯,构建源头可溯、过程可查、结果可验的透明化体系。二是深化产品能力建设,持续强化公益场景的生态化设计能力,让公众拥有更多元的公益参与渠道、更适配的公益参与服务。三是强化慈善文化传播能力,提升公众对慈善事业的认知度。
扫描关注
直播app